体育新闻

开云体育官网-勇往直前!奥格斯堡越战越勇,胜利在望,掌声雷动

  猕猴桃成为西峡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卧龙区潦河坡镇地面光伏电站

  宛城区红泥湾镇2000吨小辣椒生产加工项目

  桐柏县月河镇北湾村依诺服饰就业基地

勇往直前!奥格斯堡越战越勇,胜利在望,掌声雷动

  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新貌

  西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基地

  宛城区大山产业扶贫示范园

  新野县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扶贫点

  唐河县毕店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建现场

  方城县鸿旺牧业有限公司养殖车间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鏖战更酣

  脱贫攻坚战已在南阳全面打响。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牢记扶贫使命,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固树立“一精准五有三强化”大扶贫工作思路,把精准贯彻始终,把县有规划、乡有计划、村有方案、组有工程、户有项目“五有”作为总抓手,强化党的领导,强化绿色引领,强化创新创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前9个月,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节点有序推进、稳步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审计署驻郑特派办验收,淅川县作为全省6个审计代表县之一,准确率达到了99.1%,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组织召开了易地扶贫搬迁暨产业扶贫现场会议,并率先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全省率先对兜底保障工作分类别进行了部门移交,省定全年实现11.94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可提前圆满完成。

  锁定目标 吹响号角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揭幕战”,对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要求,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兑现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这场没有退路、也输不起的“硬仗”。

  科学统筹谋规划,铆足干劲抓落实。今年年初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召开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等13次会议,分时段、分阶段,按重点、分层次,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全面领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和省委“一个实施意见”“五个办法”“五个方案”“五个专项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谋划落实,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了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开展“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活动方案》等18个文件措施,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制度保障。市委书记穆为民、市长霍好胜及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多次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产业扶贫基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全市连续组织开展了三次精准识别“回头看”,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程序,对全市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复核排查,确保不漏一人、不错一户。截至7月10日,全市共识别录入贫困户17.1万户、贫困人口46.2万人。同时与南阳理工学院签署《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委托南阳理工学院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依托南阳理工学院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贫困人口信息、贫困村地理信息和帮扶干部管理信息“三大系统平台”,做到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调控。在全省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结束后,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暨到户增收项目实施现场推进会议、政府保障兜底移交工作会议,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把工作重点由精准识别转入精准施策上来,确保脱贫攻坚开局之年取得首战胜利。

  精准施策 决战决胜

  全市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依据致贫原因,锁定脱贫需求,对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制定“五有”计划,分县逐村因户到人,编规划、制方案、定措施,确保有人帮带、有项目扶持、有政策兜底,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具体到人。特别是抓住“因人分类、精准施策”这一关键举措,该保障兜底的,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一户不少;该发展产业的,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一人不落;该易地扶贫搬迁的,应搬尽搬,挪穷窝、换穷业。

  在政府保障兜底上,组织召开了脱贫攻坚政府保障兜底移交工作会议,对需要政府保障兜底脱贫的五类贫困人口,分类别移交相关部门,通过“输血”,实现兜底脱贫。从今年10月份开始,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或转移就业等扶持措施实现脱贫的7.46万户、13.38万贫困人口,全部移交到民政部门予以兜底保障。此外,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6926户、近1万贫困学生,移交到教育部门实施教育救助。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9.56万户、25.8万贫困人口和因突发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等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移交到卫计委等部门实施政策救助。另外,将1.13万户、近2万人因缺乏技术无法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适龄贫困劳动力,全部移交到人社部门,实施从业或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在产业扶贫上,制定出台了《南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增收项目实施细则》,将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等贫困人口,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培训教育、转移就业等措施,通过“造血”,实现脱贫。在易地扶贫搬迁上,组织召开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暨到户增收项目实施现场推进会议,制定出台了《南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办法》,将全市8个县区、1153个村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1.68万户、6.39万贫困人口,分解到年、细化到户、明确到人,并制定了时间表,划定了路线图,确保2016年需要搬迁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年底前搬迁入住,通过“换血”,实现脱贫。

  上下联动 擂响战鼓

  “你家有啥困难就给我说,我的电话号码留给你,以后有啥困难需要我帮助时,打电话联系我就行了。”

  “谢谢,谢谢你帮扶我家,帮我们出谋划策,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真是麻烦你、辛苦你了!”

  各级帮扶干部纷纷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宛城大地上,帮扶干部与被帮扶农户之间亲切的问询声、交流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全市严格按照“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到人”要求,大胆在帮扶形式、帮扶措施、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着力做实做细帮扶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深入贫困地区,采取责任分包的办法,市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全面开展“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活动。数千帮扶干部纷纷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项目,开辟致富门路,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召开了全市定点扶贫推进会,制定《南阳市定点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先后三次举办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培训班,集中对市派160多个定点扶贫工作队的派驻单位分管领导、工作队员和市派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到班授课,分期分批对全市713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今年年初以来,全市40名市厅级、689名县处级、8000多名乡科级干部和713个经济实力强的企业,驻村包点扶贫,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领导干部联、第一书记驻、单位帮、企业扶,每户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广大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打开了解放思想的“总开关”,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我要脱贫奔小康”的呼声越来越高。

  南阳经验 勇树标杆

  各地各部门在脱贫攻坚的实战中不断探索总结,勇闯新路,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第三个“扶贫日”到来前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暨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行动快、力度大、亮点多,带了好头,走在了全省前列”。是这次现场会对南阳的评价。

  易地搬迁开局好。我市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办法》,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召开会议,高位推进。全市72个集中安置点项目全部开工,投资进度完成60%以上,年底前可全面完成1.56万人的搬迁任务。淅川县坚持“四个结合”,将扶贫搬迁与去库存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制定实施搬迁人口、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三个规划”,并在搬迁工作中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真心依靠群众,印发《扶贫搬迁政策100问》,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扶贫搬迁取得突破性进展,趟出了好路子,树立了好典型。

  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特别是淅川县借鉴实施南水北调大移民成功经验,组建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党委,从发改、财政、住建、国土、规划等相关单位副职或后备干部中抽调36人,工作与原单位脱钩,抽调人员在指挥中心考核、提拔。市里成立了“南阳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各县均相应成立了独立法人融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精准对接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具体负责搬迁资金的承接、拨付、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无缝对接,目前运转顺畅,管理规范。我市探索出了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行政村内分散安置、依托旅游景区进行服务业配套转型安置、政府团购安置、梯次搬迁安置、投亲靠友安置等六种模式,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找准了路子。桐柏县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6个关键环节,结合小城镇和中心村选址规划,精心选址安置点,培育后续产业,健全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召县在每个安置点规划用地时,提前谋划考虑留足发展产业用地。

  产业扶贫推进稳。各地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举措,以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扶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门路。内乡县精心布局脱贫产业,发展壮大核桃、油桃、烟叶、茶叶四大传统优势种植业,大力发展光伏、养殖两大产业,积极发展电商、旅游、特色种养、有机蔬菜等新型特色产业,着力构建“1+2+N”产业扶贫大格局。淅川县把保水质与保脱贫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芦笋等生态农业,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西峡县依托猕猴桃、香菇等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电商等新兴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桐柏县采取“县投资、乡所有、村使用”办法,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户家门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并在64个贫困村实施光伏脱贫,每村建设一个100千瓦的光伏电站,实现了“光伏扶贫”贫困村全覆盖。新野、镇平、社旗等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强化技术培训服务,提高贫困群众蔬菜种植技术,目前已发展订单供港有机蔬菜3.6万亩,带动2800余贫困户增收。方城县在乡镇财政所设立到户增收项目周转金,有效破解项目资金“先建后补”瓶颈,从制度上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问题。

  金融扶贫模式新。发挥金融信贷“四两拨千斤”作用,把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放入银信部门,按照一定比例匹配金融贷款,尽可能多的“撬动”放大金融贷款,用于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致富,实现脱贫。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投入风险补偿金近3亿元,放大贷款15亿元,其中淅川、内乡两县各投入5000万元,分别获得银信部门贷款2.5亿元、3亿元。与此同时,创新保险扶贫模式。探索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出资,按照50元、100元、200元三个标准对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等进行投保,确保实施到户增收项目的贫困群众增收不亏本,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全市按照“产搬同步,稳定致富”的思路,坚持“就路、就市、就富”,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富民产业培育、电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延长特色产业发展链条,拓宽搬迁群众增收门路,真正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淅川县在每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都配套一个产业园,如厚坡镇王河、大寨集中安置点,依托今禾食用菌合作社,种香菇100万袋,采取企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劳务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发放香菇菌棒给贫困户,贫困户可在合作社提供的大棚中集中种植,也可以把菌棒带回家分散种植,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服务协议和产品回收合同,确定最低保护收购价格,确保贫困户种植的香菇能够产得出、销得掉。内乡县创建“扶贫车间”,依托仙鹤特种纸业围绕安置建立切纸加工点,把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的车间搬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家庭负担重、走不出去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使命如山,雄关漫道,号角催阵,铁马金戈莫等闲。深秋时节,鏖战更酣。肩负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南阳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乘胜追击,勇往直前!

  首战,胜利在望……

  卧龙区潦河坡镇地面光伏电站

  构筑产业扶贫大格局

  内乡县

  今年年初以来,内乡县强化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新路径,目前初步形成了“1+2+N”产业扶贫大格局,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呈现路子准、步伐快、效果好的新气象。

  持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种植业。内乡多浅山、丘陵、沟壑,宜于林果、烟叶、茶叶生长,群众也有种植习惯和经验,利用这一优势,该县把扶贫开发与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依托种植龙头企业,从群众手里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种植,让群众获得每亩4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金,并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近务工获得收益,直接带动脱贫。目前,“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十万亩茶叶、十万亩烟叶”的“四个十万亩”大产业格局,不仅盘活了土地,壮大了企业,让浅山区贫困户鼓了腰包、脱了贫,而且保护了生态,涵养了水源,实现了多赢。

  两个创新产业全覆盖。发电和养殖,是内乡县着力推进的两大扶贫项目,成为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新引擎。该县抓住国家支持光伏发展的机遇,利用全县村级公共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出售。同时,依托牧原公司、春牧公司、宏牧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运用金融贷款和再贷款资金,实现养殖业对全县13600余户贫困户的全覆盖,使每户贫困户每年最低增收3200元。两个全覆盖给每个农户带来的将是每年6200元以上的收入。

  多个特色产业齐发力。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创建扶贫车间、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形式,让多种产业在内乡扶贫攻坚战役中各显身手,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目前,该县新建仿野生金钗石斛基地200亩,带动6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正发展草腐菌种植大棚 500个,可辐射带动560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不低于3000元。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围绕贫困村建立加工点,把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的车间搬到贫困村,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家庭负担重、走不出去务工的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现已在农村建设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9个,带动全县30个贫困村、3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

  同时,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实施金融扶贫,另外积极实施健康扶贫、智慧扶贫等,走出了多元化产业扶贫路子,达到了精准扶贫、持续致富的效果。

  县投乡有 村管企用 农民增收

  就业基地加速精准脱贫

  桐柏县

  深秋时节,走访桐柏县城乡,一间间统一模式的厂房仿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坐落在村子边、道路旁,犹如颗颗珍珠,镶嵌在桐柏山间,给贫困人群带来了致富的曙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我们把就业基地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全县扶持建成扶贫就业基地47个,规定每个就业基地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不得低于40%,由此带动了4200余人稳定脱贫。这一创新适应了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因此焕发出无限活力。”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

  桐柏是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今年上半年,桐柏县尚有贫困人口42652人。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重任,桐柏感到压力巨大。

  今年年初以来,桐柏县创新扶贫思路,在全县15个乡镇同时开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就业基地由县政府按以奖代补形式投资,产权归乡镇政府所有,受益权归村集体,就业基地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每个就业基地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不得低于40%,鼓励招用更多贫困人口进入基地就业。

  在基地项目选择和布局上,桐柏县严格项目准入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要求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一方面,要求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贫困群众经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另一方面,坚持尊重市场规律,要求项目市场基础好、前景好,销路稳、效益稳。就业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审核通过的47个项目中,服装加工类18个、艾制品加工类9个、工艺品类6个、其他类14个。

  为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桐柏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5名县委常委负责或牵头的就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县领导亲自抓、乡镇领导具体抓、分包县直单位协助抓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制定了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并全部落实到位,极大地激发了各乡镇建设就业基地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该县的安排部署,“双百带万人”精准扶贫工程正在实施:将在15个有贫困村的乡镇新建、改扩建100个左右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在64个贫困村建设光伏扶贫项目100个左右,带动10000左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并将根据“双百工程”推进情况,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延伸。同时,扎实做好特色农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智力培训扶贫、健康扶贫等重点扶贫工程。

  水清民富 规模种植 深度加工

  绿色产业扶贫拔“穷根”

  西峡县

  “得益于旅游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我们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全村5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支部书记吕振华告诉记者。

  东坪村是该县旅游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为支持发展旅游脱贫致富,西峡县出台优惠政策,在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投资2.6亿元用于208国道百公里旅游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沿线乡镇3000余间房屋外立面改造,建成功能齐全的双龙镇、二郎坪镇自驾游服务中心和美观新颖的数十座星级旅游公厕。目前,该县已发展农家宾馆800多家,全县6个乡镇、40多个旅游专业村的1.5万农民变身小老板、经纪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实现“水清民富”成为西峡县扶贫开发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该县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同时,把目光聚焦到特色产业上,从“果、药、菌”三大优势产业和旅游业上找突破口。在政府的强力扶持下,西峡的“果、药、菌”产业迅速壮大,已建成了312国道沿线百公里猕猴桃长廊、鹳河沿线百公里香菇长廊。华夏联诚公司、华邦公司、果然风情公司带动全县十余家企业从事猕猴桃果汁、果干、果酱、果酒、冻干果粒等精深加工,形成完整的猕猴桃产业集群。全县每年新发展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都在1万亩以上,总规模达到11.5万亩。

  宛西制药公司打通一、二、三产业,形成中药材产业集群。药农种植的山茱萸实行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企业每年反哺药农8000万元以上。依托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内联仲景大厨房、家家宝、华邦等加工企业,外引中国供销农批、北方霞光等龙头企业,实现生产、销售、出口一体化,并实施“菌棒集中加工、基地分散种植、配料集中供应、香菇统一销售”,创造了香菇产业永续发展、升级新模式。西峡也由此拿到全国香菇的定价权,也让全县20万菇农吃上了“定心丸”。今年前三季度,以香菇为主西峡农产品出口额达到5.6亿美元,继续领跑全省农产品出口。

  产业扶贫扶到了根上、扶到了点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华丽转身,三大“农字号”产业方阵和农游一体化的完美融合,成为西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中国香菇之乡”、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一块块“金字招牌”见证了该县扶贫开发的历程。

  政府主导 农户自愿 公开透明

  易地扶贫搬迁规范推进

  淅川县

  淅川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22户、68312人,占全市贫困总人口六分之一,是南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

  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率先启动、规范推进。在确定易地搬迁贫困户时,采取政府主导、农户自愿、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支部村委研究、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等步骤,确定全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73户、25255人,今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6100人,占全市总任务的40%。

  淅川县在安置点建设上,坚守“一条红线”,即建设过程中贫困户的住房面积不突破人均25平方米。同时,借鉴库区移民异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经验,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房的33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规范、质量可靠。

  按照“产业前置、就业优先”的原则,淅川县坚持以产定搬、以搬促脱、产搬同步、稳定致富,全力谋划产业项目布局,扎实开展各项技术培训,满足搬迁后群众就业、创业和发展需求,在每个村镇安置点都配套有产业园。滔河乡集镇安置点依托绿地公司建立食用菌产业孵化园,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香菇种植,实现了集镇易地扶贫安置区31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对于搬迁进城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淅川县实行“四优先一优惠一扶持”:“四优先”即对搬迁进城的适龄劳动力,优先组织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置城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在县内有用工需求企业就业、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一优惠”即对县内企业接受搬迁安置对象就业的,依据政策予以税费优惠。“一扶持”即扶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拉动搬迁群众参与经营及务工增加收入。淅减公司立足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用工需求量多的优势,安置解决易地搬迁进城人员300余人。全县已通过30多家企业解决了1000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为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淅川县切实保障搬迁安置群众权益,实行“三不变、一自愿”政策。目前,县城两个点安置住房建设目前已达到入住条件,正制订分房方案,12月底前829户、3500人可搬迁入住;乡镇5个集中安置点计划安置571户、2600人,正加快施工进度,春节前可达到入住条件。

  来源:南阳日报

勇往直前!奥格斯堡越战越勇,胜利在望,掌声雷动

关键词:

留言评论

◎欢迎您留言咨询,请在这里提交您想咨询的内容。

验证码